最近,上海理工大学的一则科研新闻刷屏了学术圈——他们研发出了一种“无滤波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用AI替代传统光学滤波组件,将肿瘤病理检测效率提升五倍。这项成果不仅登上了《科学》子刊,还被网友调侃为“显微镜界的ChatGPT”。而背后的主角,正是上理工的王牌专业之一: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个听起来有点“硬核”的专业,究竟藏着怎样的魅力?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是上海理工大学当之无愧的“顶流”。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光学工程获评B+。更硬核的是,该学科所在的“工程科学”领域已跻身ESI全球前1%,科研论文被引量堪比国际一流水平。本专业在2014年就成功通过德国权威认证机构ASIIN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专业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质量标签EUR-ACE的本土专业。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冰冷的标签,不妨看看他们的“实战成绩单”:从精密光学器件到AI驱动的医疗成像系统,团队近年来拿下了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授权专利超1400项,甚至被戏称为“制造业黄埔军校”。
光电学院的实验室里,既有庄松林院士这样的“大牛”坐镇,也有张大伟教授领衔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们擅长的就是将工程思维与医学、AI跨界融合——比如与仁济医院合作开发临床检测技术,或是联手杜克大学攻关智能显微镜。
学生在这里不仅能摸到价值千万的超精密仪器,还可能成为国际顶刊论文的作者之一。除了扎实的专业教育外,学校与上海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功不可没,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真实项目的机会远超同类院校,实验室设备甚至比很多211院校都先进。
选择光电专业的学生,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出路,光学类专业就业面非常广就业质量与211高校相当,而录取分数线却普遍比同城211院校低30-50分。上理工本科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中,有人进了国家电网、烟草局等神仙单位,有人加入华为、大疆搞光芯片研发,还有20%的人选择留学,拿到麻省理工、帝国理工的offer。更“香”的是,这个专业与“中国制造2025”高度契合,从智能装备到生物医疗,处处是风口。
有人觉得工科生整天对着显微镜和代码,生活未免枯燥。但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人的故事里,科研是另一种浪漫:用AI解码星光,用光学守护生命,用技术缩短真相与时间的距离。所谓“王牌专业”,不仅是榜单上的一个名字,更是用创新照亮未来的那束光。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源于网易号作者:志愿优选君,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