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咋选不被AI淘汰?专家教你避坑秘籍!

他建议,选专业得看长远。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比一些听起来炫酷的热门专业更稳当。为什么?这些学科能打好底子,让你以后转行也不慌。交叉学科也不错,比如生物信息学,结合了生物和计算机,未来用处大。那些需要创意、情感、决策的领域,比如设计、心理咨询,AI暂时还取代不了。最重要的是,选专业得适合自己,能让你有兴趣钻研,而不是跟风选个“热门”。

具体怎么挑学校和专业?张才生教了个简单办法,叫“线差法”。先算“省我线差”,就是你高考分数减去批次线。再算“省校线差”,拿去年的批次线减去目标学校的投档线。两相对比,找差值在-20到20之间的学校。志愿填报得分成三份:三分之一“冲”高一点,三分之一“稳”当,三分之一“保”底。比如,分数比批次线高5到20分的,可以冲一冲好学校;低5到20分的,就得选稳妥的学校当保底。

填志愿不光看分数,还得算“经济账”。张才生提醒,大学学费可不便宜,有的专业一年几万块。加上生活费、书本费、住宿费,四年下来,普通本科生一年平均得花3万左右。他特别提到中外合作办学,学费动辄好几万,分数线虽然低点,但得量力而行,别给家里添负担。他还举了个例子,有家长听信自媒体宣传,觉得这种专业“性价比高”,结果交了学费才发现家里根本撑不住。

对于刚踩本科线的考生,张才生也给了实招。这类考生分数在本科线上下20分,机会不多,但不是没戏。可以重点看看往年投档线刚好等于批次线的学校,或者那些第一轮没招满的院校专业组。中外合作办学也行,但得先问问家里能不能掏得起学费。还有一些今年刚在湖北招生的非重点大学,录取线可能不高,值得一试。

张才生还聊到,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个新开始。无论选啥专业,都得不停学。大学里多实习、多尝试,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领域。比如,学计算机的可能发现自己更爱做短视频,学医的没准对营养学着迷。关键是培养批判思维,敢想敢干,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最后,他抛出个问题:未来10年,啥职业会火?没人答得上来。他哈哈一笑:“这不就对了?未来谁也猜不准,选专业别只盯着现在热门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真王道。”家长们听完若有所思,有人开始低头翻资料,有人掏出手机查学校。

本网通过AI自动登载内容,本文转载自MSN,【提供者:技能工坊 | 作者:北京时间】,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