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5单元阅读要素 阅读理解 阅读重点必考

很多考生想了解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5单元阅读要素 阅读理解 阅读重点必考,小编通过整理给大家分享一下相关情况,希望有所帮助。

单元主题: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单元阅读要素: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

图片[1]-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5单元阅读要素 阅读理解 阅读重点必考-趣考网

要素分布

单元板块

语文要素

海上日出

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按照日出时太阳颜色、光亮、位置的动态变化顺序写出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写出了游览双龙洞的经过、见闻和感受。

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归纳总结并练习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习作例文

颐和园

按游览“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昆明湖”的方位顺序描写颐和园的美景,一步一景。

七月的天山

移步换景,按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景物。

习作

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把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融入情感,写出感受。

读游记就像跟着作者去旅行,注意他“怎么走”(顺序)、“怎么看”(描写方法)、“怎么夸”(修辞)、“怎么想”(情感)。

考点1: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语文要素)

常考问法

短文按_________变化的顺序描绘了黄河日落的景色。

答题方法

小学阶段写景类文章最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

顺序

特点

标志性词语

时间顺序

时间变化描写景物的不同状态

春夏秋冬、早中晚、一会儿、月亮出来了、夕阳西下……

空间顺序

空间方位来描写景物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里外、远近……

游览顺序

移动观察的同时,把见到的不同景物的特征描绘下来

来到、穿过、绕过、沿着……往上走、登上、从……下来、经过……

空间顺序:眼动脚不动

游览顺序:眼随脚动

l 时间顺序:清晨,公园笼罩在薄雾中,湖面像蒙了一层纱;中午阳光洒下,湖水泛起粼粼波光,柳树的影子投在草地上;傍晚时分,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归鸟叽叽喳喳飞回树梢。

l 空间顺序:公园中央是一个圆形的喷泉池,池中竖着一座大理石雕像;喷泉东侧是一片开满向日葵的花田,西侧是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摆着长椅;远处的湖面上,还能看见一座拱形石桥。

l 游览顺序:从北门进入公园,迎面是一座爬满紫藤的长廊;穿过长廊,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碧绿的草坪上散落着野餐的人群;沿着小路向南走,绕过假山后,叮咚的水声传来,一道小瀑布正从石缝中倾泻而下。

答题示例

这两道题目,都非常简单,我们分析题目,对应前面讲到的本单元的重点考查内容

题目一:考查1.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景?

思路:按游览顺序

题目二:考查2.写了哪些景?3.这些景都有哪些特点?

思路:原文中认真去找,边找边圈划,没有直接点明特点的,可以简单进行总结。

考点2:赏析加点字词或句子的表达效果。(课后题考点)

常考问法

从文中的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题方法

方法1:先结合字词的本义,理解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再比较删掉/换掉字词后句意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体会字词的表达效果。

比如,《海上日出》一文中,遇到“‘完全跳出了海面’中的‘跳’字能否换成‘升’字?为什么?”这样的题,我们要先理解“跳”的意思,“跳”指“用力使脚离地,全身向上或向前”,在文中用来形容太阳升出海面的景象,更能体现出日出时太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具有动态美,“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因此不能换。

方法2:先抓住关键词句,判断修辞手法;再从表现特点和表达情感等角度,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见一单元考点3)

比如,《海上日出》一文中,遇到“体会‘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中加点部分的好处”这样的题,我们可以先根据“走”字判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太阳当作人来写;再从表现特点的角度分析可知,加点部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阳被云堆遮住的景象;从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可知,这句话通过描写太阳被云堆遮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太阳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景物常见特点词语

1.动词:挤、探、冒、露、钻、窜、抽芽、绽放、摇曳、蔓延——生机勃勃

2.形容词“密”“大”“绿”“亮”“茂盛、葱茏、蓬勃、铺天盖地、郁郁葱葱”

量词“一簇簇”“一丛丛”“一团团”——旺盛生命力

3.“波涛汹涌”“瀑布飞泻”——壮观

4.“掠”“沾”——轻盈

5.静态美(宁静,悠闲)

动词:立、卧、停、憩、沉睡、凝固

形容词:静谧、安详、恬淡、古朴

6.云朵、柳絮、微风等景物,给人一种轻柔、自在、灵动的感觉。

常见的词语

动词:掠、沾、拂、飘、滑、翩跹、荡漾

形容词:轻巧、柔美、翩然、曼妙

考点3:本文是怎样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

作者为了写清楚景物的特点,一定运用了一些特别的描写手法,或者是一些特别的词句。

我们要回答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或者词语进行分析。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在本单元,我们学到了这些:

①、抓住一些准确、形象的词语进行分析

可以是动词

例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就有很多准确的动词。运用“负着”“冲破”“跳出”等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太阳缓慢升起的过程。

可以是表示颜色的词语

例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也有描写颜色的词语,“浅蓝”“红是真红”“红得可爱”“深红”等词语,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日出过程中,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变化。

②.抓住一些描写感受的词句进行分析

例如,《海上日出》中,描写“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中的“可爱”就写出了作者对日出美景的喜爱。

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孔隙的狭小,是通过描写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时的切身感受,引导读者发挥想象,感受狭小这一特点的。

③.抓住一些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溪流时,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溪流随着山势变化的特点。

又如,《七月的天山》中,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野花比作锦缎、霞光、彩虹,突出了野花的五彩缤纷。

如何分析关键词?我们在前面的单元中,多次提到了答题的格式可以借鉴:

……运用了……,……写出了……

第一处省略号:分析关键词/句

第二处省略号:填修辞手法、写作方法或某类型的词语

第三处省略号:写法的作用

第四处省略号:结合文本的景物特点

答题示例:

答:“暗红色”“墨蓝色”“灰色”,文中运用了非常多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日出的绚丽景象,表现了日出整个过程中丰富的色彩变化,突出了日出的色彩美。

要素集中训练

(一)沙漠落日

①在一次旅途中,我有幸看到了沙漠的落日。那壮观的景象,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萦绕。

②还没上火车的时候,就听人说沙漠的傍晚是一个胜景,于是我就留心起来了。当飞驰的列车驶进辽阔的沙漠,正是夕阳开始西下的时候。在茫茫的沙海中奔波了一整天的太阳,此时又红又大,看起来也不似中午时那般耀眼。原本荒凉的沙漠也披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不再闪着白得刺眼的单调的光了。天空中的云朵也像披上了一件淡黄的衣衫,飘浮不定。随着云朵色彩的加重,橙红色的太阳也渐渐接近地平线了。

③就在太阳挨到地平线的一刹那,天地间好像忽然变了样儿:【A】西边天上层层的云堆犹如被胭脂染过一般,蓬蓬松松、悠悠闲闲地飘在那晶莹透彻的碧空上,如同一块光滑的蓝缎上绣上了层层橙红的花纹。在蓝天、彩云的陪衬下,浩瀚的沙漠也显出别样的美。蒸腾起来的水汽淡淡地笼罩在沙漠上空,隐隐闪现着七色的光圈。沙丘上的沙生植物,在光圈的包围下,如生在凌霄上的仙花琼草一般。偶尔掠过的鸟雀,也给这静态的美添上了一丝灵动的生机。

【B】太阳只剩半个了,但是仍不肯马上走到地的那边。它在这最后的几分钟内,尽着全力打扮着这个世界。橙红的云更红了,连东边天上的云,也镶上了一道浓黄的边儿。整个沙漠被霞光笼罩着,色彩变得柔和极了。那橙红的光融入朦胧的雾气,不时闪过的沙漠绿洲像在雾光中浮动。一队队晚归的骆驼突然间出现在那线条优美的沙丘上,脖下的大铃铛依稀可见,高耸的驼峰和庞大的躯体也披上了一层霞光。它们列着长队,从容不迫地迈着阔步。

⑤太阳终于完全下去了,天渐渐地暗了下来,曾经绚烂的云变成了深褐红色。大漠的雾渐渐地浓了,沙丘渐渐地不明显了,刚才闪入视线的驼队也变得模糊不清。白天热得炙人的暑气渐渐地沉入了深沉的暮色中。

(有改动)

1.文章写沙漠落日,层次非常清晰,分别写了夕阳开始西下、太阳挨到地平线的一刹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景象。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随着太阳渐渐下沉,天空中的云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请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框图。(3分)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沙漠落日景象的壮观。

B.景物描写常常要抓住景物的色彩,本文就运用了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C.本文主要抓住太阳、云、沙漠、水汽等景物来写沙漠落日时的美丽景象。

D.作者因为对沙漠落日非常熟悉,所以能将其景致描写得如此细致美丽。

4.阅读文中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从中任选一处,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我选【______】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语读完《沙漠落日》,不由得想起课文《海上日出》,下列是他总结出的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两篇文章都是主要围绕云彩变化来写的。

B.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C.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景观的奇特。

D.两篇文章都抓住奇特之景,融入作者的感受。

在四年级(2)班举行的“大美中国”主题阅读会上,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下面的阅读任务,请你帮助小语完成。

(二)中华奇观黄龙洞

①走进黄龙洞,就看见两个天然形成的洞门,一个叫作“幸福门”,一个叫作“长寿门”。游人面临选择,身边大多数的人都从“幸福门”穿过,看样子人们还是更喜欢幸福的感觉。不过,要两全其美也可以,等游览完毕返回的时候,就从另一道门出来,在这里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②迎面而来的龙舞厅,如同一个美妙的神话世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比比皆是,有的像身姿曼妙的仙女,有的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有的好似玲珑精致的珊瑚,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牡丹……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千万别小看了这些钟乳石,连最矮最小的那些,都已经有十几万年的岁数了。

③走过龙舞厅,听到“哗哗”的流水声。眼前的这条地下河名叫“响水河”,它的平均水深为6米,最深处达12米,全长2800多米。洞内乘舟,曲曲弯弯,两岸石柱接踵而来。披着凉意,凝望脚下轻旋起的点点光涡,注视着从岩缝里生出的石笋、倒挂的石柱,让人仿佛融入山水之中。沿途水光山色浑然一体,让人仿佛置身于奇幻的童话世界,久久不忍离去。

④船靠岸的对面,有条被石壁遮住半边的小瀑布。水的冲击声很大,不知是不是响水河名字的来历。

⑤天仙水大厅面积为5400多平方米。三股粗水流从洞顶直泻而下,落差达27.3米,飞珠溅玉,如烟如雾。这样的景观在溶洞里是罕见的。它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洞顶上是高山,高山上的地表水聚集成溪之后,沿洞顶缝隙渗透下来。一位游客发出了疑问:溶洞里是滴水长石的,天仙水长流不竭,为何没长石笋?导游的解释简洁明了:一是落差太高,二是水的流速太快。

⑥天仙水下,是一片如浪起伏的“田园风光”,有天长日久不断被水冲洗、沉淀而形成的一块块“梯田”。这是由水中的碳酸钙沉积而成的,学名叫“流石坝”,又名“酸田”。酸田凸出的方向是当时水流的方向。眼前的酸田水光盈盈,精巧自然,令人叹服。

⑦这些千姿百态的凸起、苍茫、尖峭,仿佛是招待我们的视觉盛宴。是谁将这些凸起堆垒得如此绝妙,然后飘然而去?这一切让我们惊叹得无以言语。

(有改动)

走进黄龙洞

1.梳理作者游览黄龙洞的顺序,把下图补充完整。(3分)

2.下面的这句话,放在哪里最合适?(2分)( )

从响水河的另一边上岸,蜿蜒行进,就到了位于黄龙洞第二层的天仙水大厅。

A.第①自然段和第②自然段之间 B.第②自然段和第③自然段之间

C.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之间 D.第④自然段和第⑤自然段之间

3.第①自然段中的加点词语“两全其美”在文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它与这一自然段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语句意思接近。(2分)

欣赏黄龙洞

4.阅读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问题。(5分)

(1)这句话把钟乳石比作仙女、宝剑、__________、__________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钟乳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发挥想象,仿照画横线的句子的写法进行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特色,小语和依依对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来完善一下吧!(4分)

点评黄龙洞

6.读完文章,你觉得黄龙洞“奇”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4分)

通过AI大模型自动搜索获取,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小学语数英学习资料,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