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阅读要素期末总复习阅读理解常考题型答题技巧

很多考生想了解三下阅读要素期末总复习阅读理解常考题型答题技巧,小编通过整理给大家分享一下相关情况,希望有所帮助。

阅读理解常考题型答题技巧

部编版语文三下阅读要素

第一单元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

第二单元

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三单元

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第四单元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第五单元

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

第六单元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第七单元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第八单元

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题型1:给出一句古诗、一个句子、一个自然段想象画面

方法:

①分析原句(打乱原句的词语顺序,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②运用五感法(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加词,使句子更完整。

③如果是古诗,可以直接写译文,或者在译文基础上扩充句子。

模板: 我仿佛看(听、闻、感受等)到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举例: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读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答:我仿佛看到了春天来了,草长莺飞,柳绿花红,泥土变得湿软了,勤劳的小燕子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暖和的沙滩上,一对鸳鸯正沐浴着阳光睡觉。

题型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十分优美,说说它好在哪里?

方法:①抓住关键词,特别关注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从中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模板: ….(词语)用得很好,它/它们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我从中体会到…..

举例: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句中的“冒”字好在哪里。(《荷花》)

答:“冒”字用得好,它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白荷花从绿色荷叶中突显出来的特点,我从中体会到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

②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从修辞效果上分析

比喻: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xx, 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拟人: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Ixx, 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排比: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举例写出了…,突出了..的特点, 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势。

举例:“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句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

答:写得好,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举例写出了荷花的三不同姿态,突出了荷花的美丽、生机勃勃,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

题型3:某词能否换成另一个词?为什么?(写景文章中)

口诀:一表态度二答作用三失去效果

模板:不能,原词的意思是,. ,作用是. 换成的词语意思是… 如果换掉,就失去了表达效果(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举例:“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中的“挨挨挤挤”换成“密密麻麻”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挨挨挤挤”不仅写出荷叶多而密的特点,还赋予荷叶人的特征,仿佛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一起。而“密密麻麻”只能突出荷叶的多而密,不能体现它的姿态。

题型4:联系上下文,体会表达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可知,…..指的是…..,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之情。

举例: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一句中“画家”指的是谁?你能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荷花》)

答:联系上下文可知,“画家”指的是大自然,这句话把“一池苟花”说成“一大幅活得画”,既突出了这一池荷花的美丽、生机勃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这位画家的赞美。从中我体会到作者对大然的热爱之情。

题型5: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领悟道理/寓意

方法:①借助关键语句,如主旨句,中心句等,体会文章寓意;

借助文中…..这个关键语句我们知道……,从中体会到/明白了……. 道理/寓意。

举例:仔细阅读《守株待免》一文,借助关键语句,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借助文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这个关键语句我们知道, 这不过是偶然事件,不会天天发生,而农夫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靠好运气过日子,从中明白了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的道理。

题型6:结合故事结局,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领悟故事寓意。

结合……(谁的/故事的)的结局,我们看到/想到…..,联系生活,我/我们明白了……(道理/寓意)。

举例:阅读《池子与河流》一文,联系生活,说说池子与河流最后的结局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三下《池子与河流》)

答:结合池子与河流一个干涸,一个长流不断的结局,我们看到河流积极进取,而池子追求安逸生活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我明白了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要积极进取,不能贪图安逸的道理。

题型7:根据段落的内容,找出段落的中心句

中心句是能够直接表明全文(本段)主要内容的句子。

①在开头或结尾处

②在中间过渡句处

③有的文章题目便是中心句

④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可能是中心句

⑤寓言或童话故事中,中心句可能隐藏在末尾人物的对话处

判断文章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过渡句

写文章时由一层意思向另一层意思转换,这时需要一些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句子起承接作用,这样的句子就是过渡句。

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例如:《赵州桥》第3段中“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过渡句。

题型8:某词能否去掉?

①、该词为形容词,问该词能去掉?

答:不能,该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如果去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举例:《荷花》一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中“挨挨挤挤”一词能否去掉?

答:不能,“挨挨挤挤”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又多又密的特点,表现了荷叶的生机勃勃,如果去掉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②、该词为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问该词能否去掉?

答:不能,因为该词的意思是…,说明.. 的情况,如果去掉,这句话就变成了…意思,与原意不符。该词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严谨性、 准确性。

举例:《蜜蜂》一文“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碰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中“大概”一词能否去掉?

答:不能,“大概”的意思是“大约”,表示作者的猜测,如果去掉,这句话就变成了确定的说法,即“蜜蜂飞得很低,这样可以减少阻力”,与原意不符。该词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

题型9: 读画线句子,写一写你从中体会到的奇妙之处

答题模板: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画面,表现了……(心情/情感),十分具有想象力。

题型10: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情况1:该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则从比喻、拟人等修辞角度回答

例如:谈谈你对“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的理解。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的斗笠比作雨后的蘑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在松林里采蘑菇的场景,表现出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情况2:句子本身难懂,则先解释句中关键词语(动词、名词、形容词),再联系上下文回答。

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答:联系上下文可知,“我”口中“优秀的顾客”是指小沙,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眼中,小沙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一是因为“我”第一次给人剃头,没有经验,小沙还敢让我剃,很有勇气: 二是小沙对“我”剃头的要求很低,只要不剪破耳朵,头发剪成什么样都无所谓。

情况3: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有深层含义,则先解释句意,再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例如:《我不能失信》一文中,宋庆龄说:“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联系生活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宋庆龄放弃去做客而留在家里等小珍,虽然小珍没有来,一个人在家很无聊,但是她不后悔。因为她信守了诺言,没有失去信用。在生活中,当我们答应了别人什么事,但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做到时,就会很难受,觉得失信于人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所以,我们应尽量做到信守诺言。

题型11、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

①:描写事物的顺序

时间顺序:早晨、 中午、傍晚、夜深了、春、夏、秋、冬等时间词

空问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

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地点变换顺序,走到哪写到哪,常用于写景文章。

例如: 《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天空的奇妙的? 答: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天空的奇妙的。

②:判断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总、总分、分总

例如:《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答: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来介绍海底世界的。

③:抓住事物的不同方面了解事物特点。

文章通过描写…..(事物不同方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方法: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找关键词加以总结。

例如:《我们奇妙的世界》一文中,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大地的? 答:文章通过描写四个季节的特征写出了大地生机勃勃的特点。

题型1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

1、 步骤:熟读课文→梳理顺序→抓住重点→有序复述

熟读课文,充分了解故事内容:明确故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方法:

借助表格复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②抓关健词句(如感兴趣的语段)复述

③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漏》

④按时间顺序复述:《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⑤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

期末预测专题训练

春天真好

春天真好。下了一天的雨,楼下人行道上地砖的缝隙间,生出一小片青苔(tái)。莹莹的浅绿,像一块金丝绒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根根纤细的叶子,娇嫩饱满如婴儿的脸,不忍碰触。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袁枚的《苔》,把青苔人格化,将自己的感受、情绪融入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生。青苔是被动的,对冬天寒冷的气温,它们毫无招架之力,安然冬眠。青苔又是主动的,春天来临,几滴春雨,几丝暖意,会被唤醒,蓬勃生长。青苔有着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它们朴素的生命观值得人们去赞美和歌咏。

马路旁,一树一树的山樱是春的使者,它们小铃铛一样的花朵,像极了一个个小仙女,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开得炸裂,如一片彩霞。黄花风铃、木棉花,因为气温升高,如舞台上一群准备出场的孩子,悄悄拉开幕布的一角好奇地向外张望,无意间地推推搡(scng)搡,“呼啦”一下子被挤到了舞台中央,开放得仓促又兴奋,继而一发不可收。去年冬天被修剪成球状的红花木,开着一树的花,像一个紫红色的花球。芒果树也不甘落后,举着铁红色小宝塔一样的花穗(sui),开着芝麻粒一样的小花,却结出拳头大的芒果。

春天真好。花有新蕊(rui)树有新芽,春的灵魂是它不可遏(e)制的蓬勃生机。春天里,让我伸开双臂拥抱春天,让火热的心与春天一同跳动,向春而行。

(节选自赵玉明《从春天出发》,原载2023年3月13日《泉州晚报》,有删改)

1、作者观察真细!从哪里发现了一小片不起眼的青苔? ()

A.楼下草坪上 B.人行道路旁

C.地砖缝隙间 D.街道的中间

2、“莹莹的浅绿,像一块金丝绒布,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句话写出了青苔的什么特点?

A.非常明亮 B.十分光滑

C.叶子很厚 D.绿得发光

3.“一根根纤细的叶子,娇嫩饱满如婴儿的脸,不忍碰触。”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A.对细叶的同情 B.对叶子的热爱

C.对婴儿的爱护 D.对青苔的喜爱

4作者引用诗人袁枚的诗《苔》(文中画横线部分),赞美了苔怎样的品格?( )

A.不怕冬天寒冷喜欢冬眠 B.不怕恶劣环境顽强生长

C.不怕春雨浇灌偏爱潮湿 D.不怕微小追求牡丹富贵

5.作者为什么说“春天真好”?结合文中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

—————————————————————–

6.第3 自然段对马路旁各种花的描写生动优美,用“~~~~~~”画出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句,体会这样的表达好在哪里。

我体会到,这样的表达好在:——————————————————————

—————————————————————————————————

蜘蛛和蜜蜂

商人拿出来几包布匹,是销路很好的货色。这个商人的生意非常兴隆,顾客蜂拥而来,他几乎抵挡不住人群的汹涌,这里简直成了吵吵嚷嚷的集会了。

蜘蛛看到商人的货很快卖光了,这个眼红的家伙心里就盘算道:一本万利是多么好的事情,毫无疑问,这个商人已经摸准了市场的脾胃。蜘蛛想抢商人的生意,他在窗台上开始他的工作。他立刻动手织网,整夜不睡地织着蛛网。网终于织好了,他把外表打扮得很是漂亮,洋洋得意地坐下来休息。他不敢离开他的铺子。“好极了,”他想,“天一亮,我相信,那些顾客一定都会来围着我!”

天亮了。可是多么地伤心哪!拖把只一抹,我们的天才和他的铺子都掉了下来。蜘蛛气得几乎发疯。“真是的!”他说道,“简直没有什么公平的待遇。我说,问问全世界的人吧,究竟谁织得漂亮,商人的布呢,还是我的蛛网?”

“啊!我愿意告诉你,当然是你的漂亮!”忙碌的蜜蜂答道,“这一点我们早知道了。可是我倒想请教,蛛网对人又有什么用处呢?蛛网不能当衣服穿,蛛网也不会给你蔽寒取暖哪。’

(选自《克雷洛夫寓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

1.商人拿出来卖的是怎样的布匹?(

A.一般货色 B.销路很好

C.花色漂亮 D.卖剩的几包

2.“顾客蜂拥而来”,这里的“蜂拥而来”是什么意思?( )

A.相约好了一起来 B.一家人手牵手来

C.很多人拥挤过来 D.像蜜蜂一样飞来

3.“这个商人已经摸准了市场的脾胃”,这里“市场的脾胃”指的是什么?(

A.市场的时间 B.市场的地点

C.市场的人群 D.人们的需求

4.蜘蛛看到商人货卖光后心里在“盘算”什么?( )

A.商人赚了多少钱 B.抢夺商人的生意

C.去贩几匹布来卖 D.织一匹好看的布

5.蜘蛛织好网后“洋洋得意地坐下来休息”,他为什么会“洋洋得意”?

—————————————————————————————————–

6.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体会到什么道理?

答:————————————————————————————————

—————————————————————————————————

图片[1]-三下阅读要素期末总复习阅读理解常考题型答题技巧-趣考网

通过AI大模型自动搜索获取,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小学语数英学习资料,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