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级会计备考中,预习阶段的学习如同加固地基,尤其对于基础薄弱的考生而言,更是弥补差距的黄金时期。会计原理作为《中级会计实务》的核心框架,不仅是会计初学者的入门指南,更是解锁后续复杂会计知识的理论基础。
为了帮助考生夯实基础,刘阳老师精心整理了一系列基础会计原理知识,旨在通过清晰易懂的讲解,引领考生跨越理论门槛,为后续学习铺平道路。
会计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名词拆解】
(1)什么是“经济活动”:通俗地说,即“与钱相关”的活动。
(2)什么是“核算”:核算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会计核算是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3)什么是“监督”:保证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及其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二)会计等式
1.基础会计等式
2.拓展会计等式
以企业实现的利润属于企业的所有者为前提,我们可以将两等式整合在一起: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更多中级会计备考免费资料,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领取~
(一)定义
(1)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2)会计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力定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二)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
(三)基础会计科目大白话
- 资产类会计科目
2.负债类会计科目
3.所有者权益类会计科目
4.成本类会计科目
5.损益类会计科目
6.共同类会计科目(略)
(四)会计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结构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登记增加,另一方则登记减少。其格式如下:
除备抵科目外,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和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
【妙记】“自(资)费加成,得借”
(一)定义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大白话】会计分录就是用一定的格式将与“钱”(广义)有关的事项翻译成会计语言。
(二)会计分录的类型及内容
会计分录包含在个要素
(1)借或贷:用于区分经济事项会计科目的影响方向。
(2)会计科目:用于表示经济事项影响了什么,如原材料、银行存款等的变化。
(3)金额:用于表示各事项影响的结果,即会计科目增减变动的金额是多少。
(三)如何编制会计分录
第一步,确定经济事项对哪些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产生影响,即“影响啥”。
第二步,确定该会计科目应增加还是减少,对应计入借方还是贷方,金额是多少,即“啥影响”。
第三步,按照会计分录的格式,将上述科目按照对应的方向和对应的金额整理,注意检查是否符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往里套”。
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东奥会计教育,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