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关于山东航空学院在本科教育多元定位下的独特存在的相关介绍:
历史沿革与发展定位
• 历史脉络: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4年的北镇师范学校,2004年改建为滨州学院,2023年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2024年获批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 发展定位:聚焦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交通强国和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坚持“顶天立地”发展思路,努力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布局独特性
• 航空特色学科突出:打造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为龙头学科的雁阵式学科体系,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领域)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飞行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民航机务工程方向)为中国民航局“航空工程特色专业”。
• 学科专业集群发展:坚持“重工科、强应用、突特色、精传统”思路和“需求导向、对接融合、品牌引领、动态调整”原则,打造航空、生态环境、化工、机电等八大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其中4个专业群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
• “三融合”培养模式:坚持“专业建设融合行业标准、学历教育对接岗位技能”,创新“学校+企业”双校园、“理论+实践”两段式、“学历+岗位”双证书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院所协同培养机制。
• 行业资质平台完备:建有中国民航局民用航空器驾驶员执照理论考试考点、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等7个行业资质平台,覆盖飞行、机务、签派三大民航领域,学生在校即可完成飞行驾驶、机务维修等理论和技能培训并取得执照。
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成效
• 合作单位广泛:通过订单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150余家单位合作办学,实现本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全覆盖。与深圳大疆、歌尔股份、山东航空等50余家单位“1+N”多元协同,共建16个示范性特色学院。
• 人才培养成果显著:作为我国航空类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学校培养并输送飞行员、机务维修、签派等航空专门人才7300余人,其中飞行员2700余人,600余人升任机长。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6%以上,学生考研升学率30%以上。
科研创新平台支撑性
• 省部级平台众多:建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通用航空运行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航空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部级创新平台、7个省高校创新平台。
• 聚焦关键领域:学校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智能控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安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单纯麻酱Z,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