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 医生” 话题火爆,好多医院都引入了 AI 助手。全国首个 “AI 儿科医生” 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上线,帮专家做临床科研助理,还辅助诊断疑难罕见病。还有北京协和医院,用 AI 做三维步态评估,给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提供参考。这 AI 在医疗领域,似乎混得风生水起,那它以后会不会把医生的活儿都干了,让医生 “下岗” 呢?咱今天就来唠唠。
AI 在医院的 “工作日常”
门诊导诊 “小能手”
在医院门诊,患者常常一脸懵,不知道该挂啥科。现在有了 AI 导诊,患者在医院公众号上,用语音或者文字问问,比如 “胃疼怎么办”“头疼该挂哪个科室”,AI 就能迅速给出贴心建议和就医指南。就像个热情又专业的门诊小助手,把患者领上正确的就诊路,大大提高了门诊效率,还缓解了患者的焦虑。
病历 “小秘书”
以前医生写病历,又费时间又费精力。现在 AI 大模型能帮忙。它能理解患者病情描述,快速生成电子病历初稿。医生只要审核校验,改改细节就行。不过,这病历可是医疗关键文件,容不得半点错,所以 AI 生成后,医生的审核把关必不可少,确保病历准确无误,这也是对患者负责。
影像诊断 “神助攻”
医学影像诊断里,AI 那可是大放异彩。以前医生看 X 光、CT、MRI 影像,得瞪大眼睛仔细瞅,生怕漏了啥。现在 AI 能快速分析影像,识别微小病灶,还能标注出可能有问题的区域。比如分析乳腺 X 射线图像,能降低漏诊率,让医生诊断更有底气。但医生还是得结合临床症状、患者病史等综合判断,不能光听 AI 的。
科研 “好帮手”
科研工作中,AI 也是一把好手。建立临床研究电子数据库,以前研究者和设计师得反复沟通,现在有 AI 辅助,一两天就能搞定。AI 还能自动解析医学文献,总结科研进展,帮医生和研究人员快速掌握最新医学知识,为科研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AI 取代医生?没那么简单!
复杂病情 “hold 不住”
AI 虽然能处理大量数据,在常见疾病诊断上表现不错,但碰上复杂病情,它就有点 “力不从心” 了。临床中好多非典型病例,症状不按 “套路出牌”,难以用固定数据描述。AI 训练基于经典案例,碰上这些 “特殊分子”,就容易 “抓瞎”。而医生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对复杂、非典型病症进行综合判断,找到病因,这是 AI 暂时学不来的。
人文关怀 “做不到”
医疗可不只是治病,人文关怀也很重要。患者生病时,心理脆弱,需要医生的安慰和鼓励。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能给予情感支持,建立信任关系。比如告知患者病情时,医生能根据患者情绪,选择合适方式和语言,让患者安心。AI 再智能,也无法像医生那样,给患者温暖的人文关怀,这种情感交流是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突发状况 “搞不定”
手术台上,情况瞬息万变。医生能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手术中突发状况,灵活调整手术方案。比如碰到血管破裂、组织粘连等意外,医生能凭借经验和手感,及时处理。AI 虽能辅助手术,但遇到复杂意外,它没办法像医生一样,迅速、准确又灵活地做出反应,保障手术顺利进行。
伦理问题 “解不开”
AI 在医疗中的应用,还面临伦理挑战。比如 AI 幻觉问题,它可能编造信息,在医学辅助决策中,这会带来严重医疗风险。还有数据隐私问题,患者医疗数据涉及隐私,AI 处理数据时,如何保障安全、防止泄露,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医生在医疗伦理方面,有着严格规范和职业操守,能妥善处理这些复杂问题。
AI 在医疗领域能做很多事,是医生的得力助手,能提高医疗效率、辅助诊断和科研。但它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取代医生。未来医疗,会是 AI 与医生紧密合作的模式,AI 发挥数据处理、图像识别等优势,医生则运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所以,医生们暂时不用担心 “饭碗” 被 AI 抢走,咱们一起和 AI 携手,守护大家的健康!
本站通过AI自动登载部分优质内容,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我看—教育和就业,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