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准备办理或者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年朋友们,经常会遇到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那就是“视同缴费年限”。很多人经常会把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混淆在一起,在养老金待遇计算的过程当中,这两个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1、视同缴费年限,顾名思义,一般指的是在我们国家没有实施养老保障制度以前,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就被称为视同缴费年限。
2、实际缴费年限,则是指在我们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之后,大家缴纳社保的年限就被称为实际缴费年限。
首先,办理退休手续后的退休人员每月所领取的养老金交基本养老金,而基本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个部分构成的。
1、基础养老金是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平均缴费指数有关的。
但因为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没有视同缴费指数,因此对于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来说,就会按照实际缴费年限的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而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来说,视同缴费指数会按照职务、级别、薪级等来确定退休生活的补贴。
2、个人账户要老金主要根据个人养老金账户退休时的累积余额和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相关。
但是视同缴费年限期间是没有个人账户的。但如今,国家已经要求建立起个人账户,对于保护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个人利益有很大作用。
3、过渡性养老金则是和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
在机关事业单位会把过渡性养老金作为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一种补偿。
所以,总的来说,有视同缴费年限的老年朋友在计算养老金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的过渡性养老金,这是要比实际缴费年限要划算得多的。
虽然我国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视同缴费年限的情况越来越少,但是对于就职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朋友们来说,也要留一个心了解清楚该地区对于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的政策规定。
养老金是每个人辛苦工作一辈子最基本的养老保障,但养老金的计算仍然牵扯着很多材料和要求,这些都是需要大家自己主动的了解和关注的,毕竟所有的这一切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切身利益。
本文来自于头条号作者:升职猫官方,本站旨在传播优质文章,无商业用途。如不想在本站展示可联系删除